清代隶书大家有哪些 你知道吗

四月 2022-11-14 16:31:22

清代隶书“直接汉人”(杨守敬句),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,名家辈出,风格多样。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,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,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。

典册告诉人们,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,如郑簠(fu)、金农、邓石如、桂馥、伊秉授、陈鸿寿、赵之谦等。

造成清代隶书鼎盛、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?从社会状况来看,清代政冶极不清明。清初读书人为避“文字狱”,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。当然,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,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。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,崇尚“一事不知,儒者之耻”的理念。

在这一理念指导下,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,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、断纸,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。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,如万授一的《分隶偶存》、桂馥的《说隶》、翁方纲的《两汉金石记》、顾炎武的《金石文字记》等,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.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,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。

清初,由于康熙、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、赵孟頫两家,书坛仍是帖学的天下,正所谓:「上之所好,下必甚矣。」加之「馆阁体」的流行,因此沉闷板刻、纤媚软弱的书风笼罩书坛。直至嘉道时期,碑学的大兴,方才冲破这一局面而形成了雄强质朴的书风,成为我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。

康有为在《广艺舟双楫》中说:「碑学之兴,乘帖学之坏,亦因金石之大盛也。」于是:「山岩、屋壁、荒野、穷郊,或拾从耕父之锄,或披自官厨之后。」凡两周金文、简帛残纸、秦砖汉瓦、六朝墓志、残碑断碣、片石只字,皆成文人学者、艺术家的考证、探索、研究的重要资料。

由于汉碑隶书均非墨迹,所以无以窥见其用墨技巧,而清人隶书则极注重用墨的变化,枯涩湿润相映成趣,所以我们在学习隶书时,即从汉碑入手,兼学汉代墨迹,同时选学清人书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。

习俗文化
0 举报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