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母戊鼎的历史文化价值 绝对是国之重器

四月 2022-11-05 15:45:26

在遥远的人类原始社会中,青铜材料的出现,推动了人类文明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,青铜也由此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突出的象征。

中华文明史长达五千余年,而其中二分之一的时期就是光彩照人的青铜时代。在我国现存的青铜器物中,司母戊鼎是已发掘出来的所有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个,也是世界文明史上青铜文化中青铜器的巅峰代表。

司母戊鼎不仅反映了商朝社会青铜铸造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准,也是商朝青铜文化高度繁荣的象征,司母戊鼎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也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。

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。它重875公斤,高约1.3米,长110厘米,宽78厘米。现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。

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晚期(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)用于皇家祭祀的青铜方鼎。

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个农场出土。因其腹部有“四木围”二字而得名。是商青铜器中的精品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
司母戊鼎铸造于商代晚期,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这个鼎是1939年在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殷墟的一个商代古墓中出土的。因腹部内壁铸有“司母戊”二字而得名。

司母戊鼎是王上为祭祀母亲“戊”而制作的。这个鼎,造型巨大,庄严肃穆。它的长方形腹部和脚的上部装饰有以云雷纹为底的动物面部图案。一对相对的耳朵外侧也饰有双胡咬人头的图案,四条腿中空。

1950年3月司母戊鼎入藏刚刚成立的南京博物院。1959年又被征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(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),并在“中国通史陈列”中展出。在此期间,这件文物一直沿用“司母戊鼎”的名称。

不过,尽管官方收藏机构一直采用“司母戊鼎”的名称,但争论却从未停止过。

反对者们质疑“司母戊鼎”这一名称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,“司”也可以释为“后”以外,更重要的还是很多学者都认为从铭文含义的解释来讲,“后母戊鼎”也比“司母戊鼎”更加合理。

将铭文解读为“司母戊”的观点,普遍认为这里的“司”同“祀”,铭文的含义为“祭祀母亲戊”。但这样的解释却不符合青铜器铭文内容的惯例,在商周时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铜器铭文制度中,并不存在动宾关系的句式。

但如果将其释读为“后母戊”就完全符合惯例。

“后”字在古时有“君王”“领袖”的含义,也可延伸为“王后”“母后”之意。如春秋时期的《竹书纪年》中就以“后”指夏朝的君王,即“夏后”;晚商甲骨文中则有将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称为“后妇好”的例证。

按照这样的解释,“后母戊”即可表示是商王的母亲戊,这样的释文在句式上似乎显得更为合理。

习俗文化
0 举报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