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隶和汉隶的区别 主要有哪些

四月 2022-11-14 16:11:49

隶书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,一是在汉代,另一个则是一千多年之后的清代。清代以来,各种书体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面貌。

汉代重视书法教育,促进了汉代隶书书风的盛行。到了清代,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,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隶书体势。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,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。因此,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进入清代中期以后,随着对汉碑的临习逐渐深化和真正落到实处,书法家已经走出对典型隶书的简单摹拟,取法的广度也大为扩展,开始从汉碑和其他书体中提炼不同元素加强自己的隶书风格。

表现大汉气象,营造稚拙古朴的艺术效果是他们共同的追求,而充分重视到“空间—笔画”在隶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,则成为他们挖掘汉隶形式内涵的重要途径。

汉隶作品由于年代久远,往往石面剥落残损,刀锋笔锋模糊不显,在纸面上表现这种浑朴的金石效果成为许多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。

清代擅长隶书的人,初期有王时敏、周亮工、郑簠、王澎等,继有桂馥、金农、邓石如、黄易、伊秉绶、阮元、陈鸿寿等,至晚清则有吴熙载、何绍基、杨沂孙、赵之谦、杨岘、俞樾(yue)、杨守敬等。

他们都能自成一家,各有建树。如果以对隶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言,上述人中,金农、邓石如、伊秉绶可以作为代表性的人物,他们三人的创作实践,分别体现了清人在学习、继承、发展汉隶的道路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。

从墨色上看,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。活从何来?活从善于用水来。何绍基、赵之谦、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,其涨而不烂、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,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。

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“法”,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,却是“意”。清代隶书高手在“水”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,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,故清隶在用“水”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。

习俗文化
0 举报 分享